《永吉县志》卷四十九《补遗》对“东西两团山”的记述
吉林城以朱雀、玄武、龙潭、小白四座“神山”构成风水“四象”闻名,而在城市东西两侧,还矗立着东团山与西团山两座山丘,它们被视为护卫古城的“左辅右弼”(《永吉县志》卷四十九《补遗》:“东西两团山遥相照映,左辅右弼也”)。“团山双峙”也作为旧吉林八景之一,为人称道。
“左辅”之东团山
《吉林市的山》记载:“东团山位于吉林市区东部,在江南乡永安村境内,吉林市松花江铁路桥东端,松花江右岸,属于老爷岭山脉。该山与位于市区西部的西团山相对,因其形状近似椭圆,且位于吉林市城东,故名。始称于明末清初年间,沿用至今,是吉林市著名的西团山文化发祥地之一。东团山山体水平面积约0.2平方千米,周长约千米,主峰在江南乡永安村,海拔252米,山顶与北偏西0.3千米处的松花江铁路桥桥头处相对高度为61米。高出周围地面约50米,坡度约40°。”东团山与龙潭山城相距2.5千米。东南距帽儿山1千米。山体由花岗岩组成,表层为黄黏土,属灰棕壤。
展开剩余84%2024年8月东团山航拍图
清代,东团山有一拉木山、伊兰茂山之称。《盛京通志》卷十三《山川》载:“一拉木山,城东南七里余,在混同江东,上有一拉木城。”成书于道光年间的《吉林外记》记载:“一拉木山即东团山,在松花江之东,距城八里,国语依兰数之三也,依舆一、兰舆拉音同,一拉木者转音之讹也,曰东团山者,所以别於西也,西团山亦距城八里,两峰相对有左右拱峙之势焉。”但《吉林通志》卷十八《舆地志六·山上》中,将东团山和伊兰茂山分别撰写为两个词条:“伊兰茂山,城东南七里余,上有伊兰茂城”,并作注为:“伊兰,数之三也,茂,树也。”其满语含义为“三棵树的山”。对“东团山”记述为“东团山,城东十里,在松花江南岸,与西团山左右对峙,高圆相等”。概一为山,一为城。
《吉林外记》卷二《山川》对东团山的记载
《吉林通志》卷十八《舆地志六·山上》对东团山和伊兰茂山的记载
东团山,在汉代其平地城“南城子”,是东北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夫余国的前期王城;高句丽时期,东团山山城是高句丽军事防御体系龙潭山城的卫城;渤海时期,据考是独奏州涑州的治所;明代,是海西女真乌拉部都城的卫城。《盛京通志》载:“城东南七里许,在一拉木山上,周围一里许,东北各一门”,并作注:“东团山城清初称鄂漠城,清中叶称伊兰茂城,或一拉木城。”《吉林市的山》载:“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,东团山区域就有人类活动……这里出土过原始社会的石刀、石斧、陶罐残片,汉代的五铢钱、铜链、铜镜残片、玉饰品等,还有军事城堡遗存。山下的南城子出土了渤海时期的建筑材料,如鸱吻(房脊两端的装饰物)、灰瓦花砖等,以及辽金时期的兽面纹瓦当、黑釉四耳罐、茶绿鸡腿坛瓷器残片、赭釉器片、铁灯盏等,这些都证明东团山一带人类活动延续悠久,是吉林市早期历史的一个缩影。”
东团山遗址年代跨度大,包含了青铜时代、汉夫余时期、高句丽时期、渤海、辽金、明清等各个时期的历史遗存。《吉林市志·文物保护单位志》记载:“东团山遗址是一处延续时间较长、文化面貌丰富、遗迹遗物众多的古遗址,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。”2019年10月,东团山遗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“右弼”之西团山
《吉林外记》卷二《山川》对西团山的记述
西团山位于吉林市船营区欢喜乡吉兴村,属于吉林哈达岭余脉。它因地处市区西南,山体浑圆如团,并与东团山隔城相望而得名。《吉林外记》卷二《山川》有云:“曰东团山者,所以别于西也。西团山亦距城八里,两峰遥对,有左右拱峙之势焉。”
《吉林市的山》记载:“(西团山)低丘山岗自西向东延伸,突进盆地后结构为凸起的小山峰。山顶呈圆形,主峰海拔236.2米,山体由花岗岩组成,表层为灰棕壤所覆盖。植被多为人工林,以落叶松树种为主,杨、榆树种次之。东北坡较陡,西南坡较缓。山上野生动物较少,只有部分鼠类及鸟类栖息。常见的药草及野菜有桔梗、透骨草、苍耳、草、蒲公英、蕨菜、松蘑等。”以山脉而论,西团山与“右白虎”的小白山是南北连体的关系;西团山的北部,也有同脉相连的西石砬子、北山、杨家岭等,由此可见,西团山并非一座孤山,而是与诸多名山同属一脉,共同闪耀在吉林市的地理版图之上。
西团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印记,山西坡的西团山遗址闻名遐迩。这是一处距今约三千年的青铜时代原始社会文化遗址,是东北地区第一个被科学命名的考古学文化——“西团山文化”的命名地,意义非凡。
西团山文化的发现始于清代末年,从初步认知到彻底揭示其内涵,历经了大半个世纪的探索。1950年,在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倡议和原文化部、文物局的领导下,组成东北考古发掘团,对西团山进行考古发掘,并于《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》中,首次正式建议将以西团山墓葬文化遗存为代表的考古文化命名为“西团山文化”。经过数次重要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,出土遗物近万件。2001年,西团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是吉林市首批获此殊荣的古文化遗址。
《吉林市志·文物保护单位志》记载,从考古发掘成果来看,西团山文化的年代大约相当于西周初期到春秋初期,其分布范围相当广泛,以吉林市为中心,“东边应以张广才岭为界,西边到伊通河中游,南至辉发河、饮马河、伊通河上游,北至拉林河沿岸”。《西团山文化》一书根据史料记载与考古研究成果推测:“夫余文化是西团山文化的延续与发展,夫余人是在濊人的基础上发展和崛起的。”西团山文化的先民们主要从事原始农业,兼营渔猎和畜牧。当时的社会已从父系氏族向阶级社会迈进,农业也由“刀耕火种”进入了更为先进的锄耕阶段,为后来夫余国较为成熟的奴隶制社会结构奠定了基础。
西团山俯瞰(出自《吉林市志·文物保护单位志》)
西团山文化地位极其重要,它与中原的仰韶、龙山等著名文化一样,拥有自身清晰的发展脉络和鲜明的文化特征。生动地反映了特定时期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、组织结构和风俗习惯,是研究东北古代社会史、家庭与私有制起源、以及少数民族早期发展史的关键一环。《吉林市志·文物志》载:“西团山文化,现已被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所公认,并作为重要条目载入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考古学》卷,这表明它在东北以及全国考古学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。”
近年来,“东西两团”的保护与利用得到高度重视。2024年,船营区全面启动西团山遗址保护利用工程,涵盖规划、征地、环境整治、展陈布展等多个方面。丰满区高标准推进东团山遗址保护利用,系统修复东团山周边道路及村容村貌。东团山遗址展陈馆、东团山陶瓷艺术馆、西团山遗址公园相继建成并向市民和游客开放。
“左辅右弼”之名,既是地理位置的遥相辉映,又是历史文脉的传承延续。西团山遗址代表的西团山文化,和东团山麓“南城子”遗址代表的夫余文化一脉相承,构成了吉林地区文明史的开端。两座承载着数千年文明密码的山丘,正以全新的姿态,向世人讲述着吉林大地古老而辉煌的故事。
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 王淏 袁梦思
来源: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
编辑:范小媛
初审:彭亚娟
复审:张亦弛
终审:肖模喜
发布于:北京市卓信宝-武汉配资网-炒股杠杆软件-股票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