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一秒还兴奋得手舞足蹈、滔滔不绝,下一秒却突然情绪崩溃、陷入低落,不少家长对孩子这样如 “过山车” 般的情绪变化感到困惑又担忧。当这种极端情绪波动频繁出现,且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时,很可能是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在作祟。深入了解这一病症,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关键第一步。
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与成人相比,症状表现更为复杂和隐匿。在躁狂发作期,孩子可能变得异常兴奋,精力充沛到难以入睡,思维跳跃且语速极快,自我感觉良好,甚至做出冲动冒险的行为,比如盲目消费、逃学等;而抑郁发作时,又会陷入持续的情绪低落,对曾经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,感到疲惫乏力,产生自我否定,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自伤、自杀倾向。与单纯的情绪波动不同,这些极端情绪的持续时间较长,且发作具有周期性,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。
双相情感障碍的成因是多方面的。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,研究表明,若家族中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,孩子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;大脑神经递质失衡,如血清素、多巴胺等分泌异常,也会导致情绪调节功能紊乱;此外,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、学业与社交压力剧增的阶段,长期处于高压环境,经历重大创伤事件,如父母离异、校园霸凌等,都可能成为诱发疾病的导火索。
展开剩余48%准确诊断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并非易事。一方面,孩子的情绪表达往往不够成熟,难以清晰描述自身感受;另一方面,其症状容易与青春期叛逆、抑郁症等混淆。这就需要家长保持敏锐的观察力,记录孩子情绪变化的频率、持续时间和具体表现,及时带孩子前往专业的精神科或心理科,由医生通过详细的问诊、心理测评、身体检查等综合判断。切不可仅凭主观臆断,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
面对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,家庭、学校和社会需形成合力。在家庭层面,家长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与耐心,避免指责与批评,营造温暖包容的家庭氛围,学习相关知识,配合医生监督孩子治疗;学校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,为其提供适当的学业支持和心理关怀,必要时组织心理辅导;专业的治疗团队则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,采用药物治疗、心理治疗(如认知行为疗法、家庭治疗)相结合的方式,帮助孩子稳定情绪,改善认知和行为模式。
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虽然棘手,但只要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干预,孩子完全有可能恢复正常生活。关注孩子情绪的 “过山车”,用科学的方法解开谜团,给予他们坚定的支持,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重获情绪的稳定与心灵的安宁。
发布于:甘肃省卓信宝-武汉配资网-炒股杠杆软件-股票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