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
齐景公问政于孔子,孔子对曰: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”公曰:“善哉!信如君不君、臣不臣、父不父、子不子,虽有粟,吾得而食诸?”
解释:
齐景公请教孔子治国行政的道理,孔子恭敬地回应:“君主要像君主,臣属要像臣属,父亲要像父亲,儿子要像儿子。”齐景公说:“说的好啊!确实是这样啊,假如君主不像君主、臣属不像臣属、父亲不像父亲、儿子不像儿子,虽然有粮食,我还能吃得到吗?”
感想:
1. 景公问政
齐景公,姓姜,氏吕,名杵臼。
齐景公是齐灵公的儿子,齐庄公的弟弟。
庄公被杀后,景公继位。
展开剩余78%经过一段形同傀儡的日子,景公终于在一批忠臣的助力下得以亲理朝政。
景公梦想着能有一天像自己的老祖宗齐桓公一样成就霸业,所以一度励精图治。
但是,随着朝局逐步稳定,景公也贪图享乐、厚赋重刑起来。
景公一面重用诸如晏婴等能臣帮自己维持国政,一面还宠幸诸如梁丘据等这样的能让自己寻欢作乐的臣属。
后世有人评价景公:“圣贤的君主,都有益友,却没有酒肉朋友。景公做不到这一点,所以两种人都用,他仅仅能做到不亡国而已!”
果然,景公死后不久,陈乞(也就是田乞)便抢班夺权,开启了“田氏代齐”的序幕。
景公问政,发生在鲁昭公落难逃到齐国的时候。当时,孔子随同鲁昭公一起来到齐国。景公便借机请教孔子有关治国行政的道理。
2. 君臣父子
作为孔子,可能旁观者清,对景公面临的问题应该是观察入微的。所以,孔子的回应也是极具有针对性的了。
所谓“君君”,即作为君主就要恪守为君之道,应该要做好与君主职责相称的事情。
所谓“臣臣”,即作为臣属就要恪守为臣之道,应该要做好与臣属职责相称的事情。
所谓“父父”,即作为父亲就要按照为父之道,应该要做到与父亲身份相称的事情。
所谓“子子”,即作为儿子就要按照为子之道,应该要做到与儿子身份相称的事情。
孔子说的是彝伦之道,也就是指治国行政的常理秩序。
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,都是叠词。前一个指的是“名”,后一个指的是“分”。这就要求“处于什么样的角色,就要履行相应的职责”。换句话讲就是,君尽君道,臣尽臣道,父尽父道,子尽子道。
唯有各按其名位,各尽其本分,才能守护治国行政的秩序,安享国泰民安。
3. 不得食粟
问题是,景公听懂了孔子所说的道理吗?
从表面上看,景公的确是听明白了。他说:“说的好啊!确实是这样啊,假如君主不像君主、臣属不像臣属、父亲不像父亲、儿子不像儿子,虽然有粮食,我还能吃得到吗?”
但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?景公逐渐贪图声色、不恤民情民生。还纵容佞臣、废长立幼。致使臣属陈乞借机收买民心,在景公死后发动政变,拉开了“田氏代齐”的大幕。
可见,光把道理听明白了没用。没有道理的实践,最终仍旧是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。
景公想到了“不得食粟”的结局,却并没有加以重视。说到底,还是不信。
《论语后录》中说:“夫子以昭公之二十五年至齐,当景公三十年。是时,陈僖子乞专政,行阴德于民,景公弗能禁,是不能‘君君、臣臣’也。”
《论语述何》:“时景公宠少子舍而逐阳生,后阳生因陈乞弑舍而立,大乱数世,国移陈氏,是不能‘父父、子子’,以致臣得篡国也。夫子早见及此,故其对深切如此。”
可见,孔子的见地是极其深刻的。可惜,二千多年来,君臣父子一再失范的闹剧从来没有停歇过。好在,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,愿国运昌盛!
4. 教育有道
新时代教育之道,亦要遵循常理、常道。
首先,学校要像个学校。恪守办学之道,为立德树人营造优质均衡的教育环境。
其次,家庭要像个家庭。恪守养育之道,为立德树人夯实仁义礼智的亲子关系。
第三,教师要像个教师。恪守为师之道,为立德树人彰显教育专业的精神气质。
第四,学生要像个学生。恪守为学之道,为立德树人开启全面发展的人生正道。
总之,新时代教育之道,应秉持“彝伦攸叙”之精神,既承续"明明德"的修身传统,又培育数字时代的全球胜任力;既强化学科专业素养,更重视生命伦理与社会责任。教育应与时俱进,创新方法,传承文化精髓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。
发布于:上海市卓信宝-武汉配资网-炒股杠杆软件-股票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