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周,多哈。社交平台突然冒出一条重磅传闻:以色列在卡塔尔动了手,目标是准备上桌谈判的哈马斯成员。随后,各路说法乱成一片。到发稿时,卡塔尔政府没有发布确认通告,美国和以色列官方也没有证实。
先把已知的事实摆清。卡塔尔一直是加沙战事的主要居中方,场地多在多哈或开罗。2023年11月,卡塔尔联合美国、埃及,促成了一周左右的人质交换与临时停火。此后,多轮接触都离不开多哈的电话和场地安排。
如果真的有人在多哈动手,影响会非常直接。首先,等于当众打了东道主的脸。然后,谈判代表的安全感没了,谈判桌很容易散。因为这个,任何下一轮停火与换俘,都会先卡在“去哪儿见、怎么见”上。
再看各方位置。美军常年驻扎在卡塔尔的乌代德空军基地,美方在那里管着不少空中指挥与预警。同样,以军要在海湾一带飞行,按常理需要复杂的空域协调。所以,外界才会猜美国知情或配合。
但是,猜测不是证据。到现在,还没有公开的雷达记录、航迹、官方通报能证明“美以联手在多哈下手”。媒体求证多方,得到的也多是“不予置评”。接着,我们需要盯权威渠道,而不是被几段模糊视频带跑。
说到以色列跨境行动,有现成先例。2024年1月2日,哈马斯高层萨利赫·阿鲁里在贝鲁特遇袭身亡;7月30日,黎巴嫩真主党高级指挥官福阿德·舒克尔在贝鲁特被杀;7月31日,哈马斯领导人伊斯梅尔·哈尼亚在德黑兰遇害,伊朗指向以色列。以色列多数时候不公开认领,但外界普遍归因。
这些动作说明一件事:以色列敢在境外定点清除。然后要强调,多哈不是战区,卡塔尔也不是真主党或伊朗的地盘。要是在海湾国家动手,分量不一样,后续反应会叠加到美国、海合会、伊朗,链条更长。
回到卡塔尔本身。这个小国的做法一直是“两头都打交道”。一头抱着和美国的合作,给基地,投项目;另一头保留和哈马斯、塔利班的联络通道,也把救援款和现金送进加沙。与此同时,和伊朗保持沟通,海上油气还要一起分。
有人因此指责卡塔尔“当别人手里的线”。也有人说它是在给自己买保险。我的看法更简单:只要能把人质换出来,把药品粮食送进去,哪怕被骂两句,也比什么都不做强。再说,中间人天然就不讨好。
如果传闻为真,现实层面的连锁反应不会等人。航班可能改线,安保肯定加码,谈判至少要暂停。同样,阿拉伯国家会被迫表态,美国也得给卡塔尔一个说法,欧洲通常会出来劝大家降温。
对美国而言,这事麻烦不小。卡塔尔是它在海湾的重要伙伴,基地就在那儿。要是盟友地盘上出了这种事,美国要么被指“没看住”,要么被指“默许”。结果,既影响海湾朋友的信任,也会拖累接下来的协调。
对以色列而言,短期也许合算,长期未必。把对手逼得更地下、更分散,谈判通道就更窄。接着,外界对越界行动的容忍度会下降,辅助谈判的国家更难开门。因为这个,自身安全收益可能被外交成本抵消。
再说回信息层面。现在缺的是硬证。没有卫星图、官方战报、机场公告和大量目击一致指向,我们就该把“可能性”放在一边,先看“可核实的事实”。还有,相关方若真受威胁,安保部署会反映在可见的城市管理上。
截至目前,卡塔尔方面公开渠道没有证实“以色列袭击多哈”。美国国防部没有发布非常规空情通告。以色列军方也没有对“卡塔尔行动”给出战时报告。信息还在流转,核对仍要继续。
深夜的多哈海滨大道,路灯一排排亮着,警车缓缓巡过,几名外媒记者背着相机守在酒店门口,不时抬头看手机推送。下一轮加沙停火与人质交换,谁还会愿意在多哈坐下来谈?
卓信宝-武汉配资网-炒股杠杆软件-股票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